西南地区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聚焦“互联网+教育”
日期:2016-06-15 00:00:00  发布人:admin 

当教育遇上互联网,世界将会怎样?日前在四川绵阳举行的西南地区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就有来自全国15各省市的300多名教育界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围绕如何将互联网与高中教育深度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高中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问诊把脉”。

“互联网推动管理和教学方式创新”

  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命,成为传统行业创新发展新的驱动力,也将加速教育领域资源的整合和转型。如何用互联网这个平台重构课堂、重构课程、重构评价、重构学校管理,成为东辰国际学校校长祝启程思考的问题。

  在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龚林泉看来,互联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对管理提出了要求,要求校长克服职务性缺陷,全面深入对学业进行管理。

  和龚林泉有一样观点的,还有广西贵港江南中学的校长姜耀宇,他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互联网,可以让管理和学习都更加高效。特别是对于广西这样一个边远省份来说,我们的经济文化跟全国相比较为落后,通过互联网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和东部发达地区一样的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伴随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中,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重新定义教育和教育服务,建立新的教育治理结构。”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吴明禹认为,在新的教育治理结构中,政府将不再是集举办者、管理者、评价者于一身的单一主体,教育治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学生等社会各界的多元主体。

“技术只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也打破了传统思维,甚至重塑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但绵阳中学校长胡东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可以有力助推教育发展,但是要客观评价互联网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不能盲目夸大。

  “互联网是载体,我们面对这一种现状应当主动地去拥抱,理性地去认识,智慧地去选择。”绵阳外国语学校校长徐勇认为,这种勇于改变的心态,在构建高中教育的新形态上更为重要。

  “教育加互联网首先是观念而不是技术。”遵义市第四中学校长张志奎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跟教师们提出,要相信互联网的作用和功能。通过观念的转变再加上技术的更新,来做到教育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温江民办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是民办教育的风云人物,在他看来,互联网技术无疑是改变教育非常重要的力量之一,但除此之外,他认为还需要强调理念的力量在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提升中的作用;同时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会为教育发展提供更科学的组织方式。只有当理念的力量、结构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三力合一才能推动教育颠覆性的变化,我很期待。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则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变革教育绝对不应只是修补式的进化式改革,而应是全面深入的革命性巨变,它涉及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组织等多方面的变革。

“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论坛有来自走在全国教改前列的东部省份嘉宾,也有来自西部县市的一线教师。针对不同发展的现状、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因地制宜选择管理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与会嘉宾的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可以改变教师跟学生学习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观,让更多的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学,也让不同地域的学生分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林肃浩这样说。

  在具体实践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与一线校长教师也进行了经验的分享和交流。南山中学副校长霍登奇介绍,通过教育机构提供的经验和软件资源,南山中学把微课作为名师建设和智慧课堂、高效课堂建设的抓手和工具。由名师工作坊牵头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每年都搞一次微课展示活动,使用微课已经成为教师自然自觉的习惯。

  浙江是高考改革的先行省份,作为改革的参与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缪水娟介绍了具体的做法,她说,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的核心是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这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课程选择权相互呼应,“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努力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核发:admin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