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总体战略部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育人导向 突出价值引领
扎实推进“三全育人”,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审视,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把握,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深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师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引导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校通过全面统筹办学治校的全部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可能的育人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才成长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教育者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要立什么德?应该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二、坚持遵循规律 勇于改革创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教育主体思想认识、促进教育环节无缝对接、协调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必须坚持教育教学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提增“三全育人”工作质效。
一是全员育人要做到全心全意真心真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惟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好教育、最有力量的教育,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更好地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使学生在亲师信道的过程中成长为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我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要求,锻造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从选、育、留、用等方面多点施力,有机衔接校内校外相关师资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素质。明确全体教师育人职责,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使全体教师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尺度和工作目标,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提高育人效果。加强管理岗位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员工的培训,内涵式、立体化提升办学治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创建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服务育人示范岗,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发挥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质增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高品质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喜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成就梦想、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全程育人要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全程育人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力求时、度、效的有机统一,实现稳、准、深的无缝衔接,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不同诉求学生的发展需要,找准“育人”与“成才”的心理契合点、感情共鸣点、价值结合点,使育人的理念、育人的内容、育人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也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品格、审美等全面发展的个性需求。我校积极推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全过程。通过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扎实开展实践教学,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教研机构,明确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根据不同学段,开展各有侧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活。
三是全方位育人要做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旨在激发和凝聚体制原力、机制活力、要素潜力,彰显教育伟力,形成全社会、全体制、全机制、全时空、全要素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系统育人”大格局。要充分发挥各种育人载体的优势,深入挖掘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育人”要素,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与引导,并将立德树人贯穿融入其中,真正做到落细落实。我校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挖掘育人要素、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育人,通过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建设美丽校园、温馨校园,使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承载育人功能;通过开展校史、校训、校歌等校情教育,让校风校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滋养学生心灵;通过规划建设专业场馆,彰显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融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于一体;通过校内开展劳动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扎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通过搭建家校联络平台,实现校企联动、家校联动,拓展育人空间,增强育人效果。
三、坚持问题导向 注重精准施策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师生为本。坚持自信自立,落实“四为”方针,坚定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决心。坚持守正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源头性问题,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深刻把握规律,做好统筹兼顾,提升系统能力。坚持胸怀天下,以全球视野推进开放办学。我校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靶心,切实做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着手解决什么问题。在全员育人方面,学校压实主体责任,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相互搭台补台,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会同频共振,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主体育人机制;在全过程育人方面,学校建立长时间、可持续、贯穿式育人链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到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各个阶段。结合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特点,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加强分类指导,合理设置不同年级不同体系的育人内容和不同群体的育人方式。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学校整合多方资源,打破课堂局限,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通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互联网技术等多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话语表达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形成主体自觉、全程贯通、要素协同机制,不断提高“三全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克服育人中的功利思想和速成心态。
四、坚持协同联动 强化责任担当
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协同联动,强化责任担当,构建“大思政”格局,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强化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强化党建引领,明确责任担当。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将“三全育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科研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各基层党组织定期研究、部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明确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党员的育人责任。通过创建党建示范院系、样板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团课和思政课,带头联系班级,带头深入课堂、宿舍,带动全员育人蔚然成风,营造出多线并轨、相融相济、协同联动的全新工作局面,克服本位主义和推诿作风,有效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引领学生立志气、强骨气、蓄底气。